家有小 一新生的家長請注意嘍!
桃園市各國民小學99年度新生報到日謹訂於4月21日(週三)舉行!
請爸爸媽媽記得於指定的報到時間內,到學區的國小幫您的小寶貝辦理報到手續。
很多家長對於小朋友的學習,從幼稚園的課程要如何順利銜接上國小的課程作息,充滿了諸多的疑問。
在此,芝蔴街美語特別與小一新生的新手爸爸媽媽,
分享在親子天下所刊載的文章 ------"小一新手家長的8個怎麼辦? "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小一新手家長的8個怎麼辦?

   
出處:小一開學季指南 (親子天下20088月號
)

 
作者:李佩芬 


家有小一新鮮人,家長心中必定有許多疑問,到底要不要先學英文?老師會不會跳過不教注音符號?如 何與 老師溝通比較有效?現在小一課程和以前差別在哪裡?

Q:從課表來看,現在小一課程和以前很不一樣。究竟差別在哪裡?
A九年一貫的教改理念,希望將過去強調「知識取向」的學習,轉為「能力取向」的教育;從以演算、背書、練習為主的教學方式,轉為培養孩子解決生活需求與問題的能力。這個變革,讓現今小學教育不論是課程名稱、老師教法、家庭作業與評量方式,都與以往有別。

現在的小學一年級課程有語文(包括國語、英語與鄉土語言)、數學、生活、健體(健康與體育)、綜合活動等五大領域。健體課是以養成適當的健康行為與運動習慣為目標,因此放在同一領域。生活領域是個多領域的統整學習,到了小三會細分為社會、藝術與人文、自然與科技。綜合活動則包括了過去如輔導活動、家政、童軍等,是大量融入「做中學」體驗活動的課程。

大體來說,九年一貫課程內容變活潑,過去常見的紙筆測驗減少,學校也期待家長能更積極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。另外,老師的評量方式也愈來愈多元。例如透過學習單,讓孩子練習蒐集與統整資料的能力;透過小組討論表達,學習團隊合作能力。老師也會配合學生能力與特點,紀錄並建立檔案,做為觀察或改變教學方式的參考。傳統的紙筆評量,當然也不會全然屏棄,因為這也是培養孩子學習書面組織與表達能力的方式。
Q聯絡簿要怎麼用?如何與老師溝通比較有效?
A親師溝通的管道,除可利用每學期舉辦的親師座談會了解教學理念外,有些老師還會製作班級網頁,將重要行事曆、功課表與孩子作品放在網上,是了解孩子與班級同儕的另一方式。此外,孩子每天拿回的聯絡簿,也會要求家長每日簽名,是更即時的溝通平台。

剛入學時,有些老師會將聯絡事項打字或影印附在聯絡簿內。隨著孩子開始熟悉注音符號拼音,老師會慢慢將回家作業與注意事項寫在黑板上,要求孩子抄在聯絡簿。然而,的確有些小一生覺得寫家庭聯絡簿很吃力,該怎麼辦?

父母可透過「互傳紙條」遊戲,讓孩子練習將事情以圖畫、數字或注音方式寫下來。或給孩子一個小記事本,讓他從大班開始書面記下自己獎點卡的數目,或是自己借的書籍、DVD何時到期。這些練習,對於寫好家庭聯絡簿都有幫助。

聯絡簿是親師溝通的重要媒介,建議家長下筆時注意基本書信禮節,不僅對孩子是良好示範,也不至於不小心冒犯到老師。例如,有家長向老師反映功課太多,但寫聯絡簿時連稱謂語都省略:「為什麼功課這麼多?孩子寫到10點才寫完!」質問的語句讓老師感到錯愕。若能改成「老師好:小明今天的作業寫到十點……」等委婉、陳述事實的方式表達,相信較能達到溝通效果。

經常舉辦親職演講的牧語軒建議:「父母應避免在孩子面前批評學校或老師,大人的事大人自己解決。」孩子其實很精明,父母若經常表示對老師不滿,等於是以言行告訴孩子不必尊重老師,無形中也增加老師在學校管教的難度。因此,若知道老師的電子郵件或電話,可以此與老師做進一步溝通。家長也可參與班級愛心媽媽、說故事義工、戶外教學或家長會等活動,了解老師的教學風格與方式,再找時間與老師當面溝通。讓雙方原有的善意,不致於在書信往返過程中產生誤解。
Q有很多孩子已經學過注音符號,小一老師會不會跳過不教?孩子若趕不上進度怎麼辦?
A在家長的壓力與期待下,目前的確有許多幼稚園提前進行注音符號教學,安親課輔班也順應需求,推出「正音班」等小一先修課程。不過,一年級剛開始的前十週課程,「國語首冊」都在教注音符號,這是教育部在課程綱要中所明定,老師絕對不會跳過不教。

也有家長耳聞,老師因為班上絕大多數孩子都已學過注音符號,加快教學速度,擔心自己的孩子無法在十週內熟悉三十七個注音符號。不過,現在許多學校都已取消開學後第十週的注音符號紙筆測驗,改以不限次數的「闖關」活動驗收學習成果。因為注音符號並非單獨存在的科目,小一到小三的所有課本都會標注注音,即使無法在十週內精熟注音符號,未來接觸的機會依然很多,家長不必過於擔心。

若父母仍希望孩子提早學習注音符號,則需留意方法是否正確。曾擔任幼教顧問的廖清碧舉例,家長在家可透過有注音的童話圖書,問問孩子:「這一頁中哪些字有ㄅ?哪些字有ㄛ?」請孩子找出這些字,而不是直接切入符號。此外,有些家長幫孩子複習注音符號時,會要孩子從頭背到尾,然後從中間隨便指一個符號問孩子那是什麼。專家指出,這種教法不僅枯燥沒效率,也容易使孩子陷入「若不從頭開始背,就回答不出來」的窘境。建議從生活中認識注音符號,才不會一開始就壞了孩子學中文的胃口。

在家裡,父母也可透過遊戲、兒歌或圖書,引發孩子認識注音符號的興趣,讓他們對ㄅㄆㄇ有概略的輪廓。例如在家裡貼上以注音符號標示的物品名稱,或讓好動的孩子以身體「扭」出注音符號。至於系統性的拼音教學,為免家長或安親課輔老師教法與學校不同,日後孩子還需花時間矯正,建議還是留待小學時再起步。
Q到底要不要先學英文?我的孩子沒有念雙語幼稚園,程度趕不上怎麼辦?
A英語的確是全球化不可忽略的競爭力基礎。雖然依據教育部課程綱要,小學三年級學英文即可,但許多縣市的確從小一就開始安排英文課,加上「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」的迷思,許多父母打從幼稚園開始,就急切地想把孩子浸淫在全英文環境。

事實上,台灣家長對孩子學英語一直停留在「何時學」的迷思,卻忘了學習的核心應該放在:「為何學?如何學?該學什麼?」師大英語系教授李櫻指出,在國小階段,英文只要能把二十六個字母字音的關係、語音辨識能力學好就夠了。孩子在小學階段只要能建立語音辨識能力,未來就可省下死背單字的力氣。

從小學英文最大的優勢,並不是在背誦和記憶。李櫻也根據實證研究指出,年紀小的孩子對辭彙和句法的學習比較慢,因為辭彙和句法是抽象的組合,到孩子抽象思考成熟了,反而學得有效率。對小一的孩子來說,最靈敏的仍是聽力與對語音的感知能力,父母應了解孩子的生理發展階段,不必揠苗助長。另外,「學得對」也比「學得早」更重要。與其焦慮地急著學、盲目學,讓孩子「摔在起跑點」,不如按部就班、持續學習,讓英語成為孩子願意終身學習、可以帶著走的資產。

Q我們是雙薪家庭,學校卻只上半天課,下午該如何安排孩子去處﹖挑選時該注意哪些事項?
A目前國小一年級一星期有四天只上半天,為因應雙薪家庭需要,學校會在校園內開辦課後活動,由學校老師輪流指導孩子寫作業。

 

也有國小委託非營利團體,代徵選愛心媽媽為課輔師資,屬於公私營協辦的課後活動。這類型態,學生中午放學後仍留在校園,課後活動以體育、唱遊、美術、閱讀為主,活動空間較為寬敞,接觸的同學也都是同校學生,環境較為單純。缺點是必須在四點前接回孩子,對五、六點才下班的家長來說,要另行安排孩子四點後的活動。

 

除此之外,非營利機構辦理的社區課後照顧中心,家庭式的托育照顧,或是請就讀大學的親朋好友子女擔任陪讀指導工作,也都是父母可以考慮的方式。這種方式,時間比較彈性,環境也較溫馨。

 

至於社區內林立的才藝補習班或安親班,由於能配合家長接送時間,課輔老師指導課業較嚴謹,功課寫完後會透過寫評量等方式督促孩子學習進度,家長下班後也不必再費心盯回家作業,目前仍是雙薪家庭的主流選項。至於把關標準,建議家長可從鄰里口碑中選擇,再根據是否登記立案、軟硬體設施、親自試聽感受、課室管理,以及師資理念、經驗與穩定性等層面來觀察。


想了解更多幼小銜接的資訊分享嗎 ?
請上天下網站   http://parenting.cw.com.tw/web/docDetail.do?docId=193

或親洽
桃園芝麻街美語學校
北大校: 桃園市南平路482   三民校: 桃園市三民路328-12F 
TEL:  03-356-3788      TEL: 03-335-738703-335-7389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an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